1920年代的香港股市

*鄭寶鴻 | 2007年11月

  1920年,香港的經濟踏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繁榮期,市民亦熱衷於股票的買賣和投機。掛牌的股票約有50間機構,分別為(具代表性的)銀行類的滙豐、保險類的於仁,香港怡和火險,船務的德忌利士及天星小輪。至於倉塢類,則有九龍倉、黃埔船塢(現和記黃埔)、均益倉、地產類的有香港大酒店、置地公司、堪富利士(1970年被置地收購),還有一間灣仔填海公司。歸入「雜項類」的,則有中華電力、香港電燈、中華糖廠、牛奶公司、電車、青洲英坭、香港麻纜(1970年改組為「聯邦地產」),另外還有蒸汽洗衣公司、屈臣氏、威士文餐廳等多間。 

1947年交易所合併

  到了1924年,有更多公司掛牌,包括中華汽車(中巴)、東亞銀行、太子行、山頂火車(纜車)、先施公司、連卡佛等。 

  當時的交易所,為成立於1891年的「香港股份總會」(Hong Kong Stock Exchange),以及一間成立於1921年以華人為主的「香港股份經紀會」(Hong Kong Share Brokers’Association),兩者於1947年3月合併為「香港證券交易所」。

  由於兩間交易所的經紀名額有限,不少由紳商名流主理的新交易所,於1921年下半年陸續開設籌辦,當中包括南華證券物品交易所、香港世界交易所、香港中外證券物品交易所,華商物品證券交易所,以及太平洋銀業交易所。

交易所買賣金條

  這些交易所除買賣股票外,還兼營買賣金條銀條及金幣等商品。連同成立於1910年的金銀業貿易場,各類的交易所共有八間。 

  到了1922年初,當局立例限制交易所,除「香港股份總會」及「香港股份經紀會」和「金銀業貿易場」外,其他交易所全被禁止。 

  「香港股份總會」當時設於德輔道中與雪廠街間的羅素洋行大樓內,一年後,該樓拆卸以興建廣東銀行,總會則遷往其背後有利銀行在的「荷蘭行」。戰後,會址再遷往對面隔了一條雪廠街的「公爵行」(現置地廣場)。

圖片說明

約1963年的銀行區,紅圈內是「荷蘭行」(右)及「公爵行」(左)。



約1905年的德輔道中,電車的左方是雪廠街口的羅素洋行。


 


返回頁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