堅拿道與頸橋的由來

*鄭寶鴻 | 2010年10月

  1840年代的黃泥涌谷,衛生條件惡劣,為了整治環境及開闢馬場,當局禁止在黃泥涌谷種植稻米。為了疏導由黃泥涌峽流經黃泥涌谷的山水,當局在介乎「觀察角」(現天樂里)與現堅拿道東之間的沼澤地帶當中闢一運河(Canal),而在運河的西部,亦開闢一條堅拿道西(Canal Road West)。

寶靈橋即「鵝頸橋」

  運河盡頭的出海處為海旁東(現軒尼詩道)。1850年代中,港督寶靈在上述的沼澤地帶進行填海,闢成一個「寶靈城」(Bowrington),當中有一條寶靈頓道(Bowrington Road)。

  1861年,當局在運河上架設了一條寶靈橋(Bowrington Bridge),即俗稱「鵝頸橋」。超過半個世紀,鵝頸橋成為東區的著名地標。

  1880年,當局批出一幅位於堅拿道東的土地予一黎姓商人,以興建糖廠,後來成為怡和屬下「中華糖局」的寶靈頓分廠。其旁的登龍街一帶所種的蔬菜,為食家喜愛的上品。運河的兩岸,亦有不少垂釣及下網的漁人。 

堅拿道西街市雲集

  1904年電車開始行駛,廠房就是設於堅拿道東原中華糖局分廠和附近的地段。早期,進入跑馬地的電車是經天樂里者。

  1921年,東區進行填海,工程於1928年完成後,這一段海旁東被擴闊,並易名為軒尼詩道,而鵝頸橋亦被築為軒尼詩道的一部分。此時,電車亦改由堅拿道東進入跑馬地,迄至1950年代改用波斯富街為止。

  堅拿道西,街市及食品攤販雲集,到今天仍保持原狀。曾有一間「南洋兄弟煙草公司」廠房,今天已變成商住樓宇及酒店。 


打小人「於今為烈」

  農曆一、二月間的「驚蟄」,迷信婦女例有「祭虎口及打小人」的活動,早期的活動地點為上環的太平山街,戰後則「移師」至鵝頸橋的運河旁。今天,此現象不只保持,而且不僅限於「驚蟄」日,一年四季皆無停頓,可謂「於今為烈」矣。

  為了配合1972年通車的紅隧,運河由明渠改為暗渠,並闢為主要幹線的堅拿道。至於東端的電車廠,亦於1980年代末改建為時代廣場。其旁果菜肉檔雲集的羅素街,亦被「帶挈」變身為消閒、飲食及購物大道。 

圖片說明


約1915年的運河及鵝頸橋。


電車經過鵝頸喬, 約1922年。

 


返回頁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