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老

*趙俊傑 | 2009年08月

  七十年代初期之前在報章上很難發現「敬老」兩字,然而最近的兩、三年,本港社會著實瀰漫一片敬老風氣,各大小報章每日刊登之敬老活動形形式式,便人感覺到敬老的層面廣泛,關心老人家社會人士多了,但這些只是表面現象,實際來說算不算敬老,滿足了老年人的真正需要呢? 

  亞洲婦女協進會油麻地頤老中心主席林漢英就她所見所聞,抒以一己之見。她謂現時敬老活動雖然是五花八門,你搞敬老,我又搞敬老,可惜是重量不重質,為老人家安排了太多一般性活動,而缺乏深入了解老人的內心需要,「敬老」便流於表面化。

  凡事要看效果,林女士隱隱覺得近年各社團及福利中心每年辦的敬老活動太多,老人家為參加這類活動,頻頻撲撲,負擔很重。老人服務機構,如老人日間康樂中心,基本上已能提供足夠的活動,次數頻密非但未能達到敬老的原意,反而是苦害了一班老人家。 
 
  事實上,年老的長者除極之需要別人愛護和關心外,亦同時需要與外界保持接觸,增加知識,開拓生活領域,改善生活條件,務求活得起勁愉快,不與社會脫節,真正做敬老就得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,做得深入點。 

  每年舉辦之老人節,意義在於提醒市民毋忘愛護和關心老人家,尤其是年青的一代,自當責無旁貸。林漢英很高興見到今日的年青人對敬老觀念加強了,較多注意家中的父母,亦同時關懷到別的老人家,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」,可說是進步的表現。 

  就以在社區中心做老人服務的義工為例,每年一批接一批的中學生和大專生,許多是充滿熱誠,出自真心地積極去幹。而且學校有義工訓練,個別老人中心亦有舉辦短期義工訓練班,年青人已較懂得敬老、愛老的真正意義,肯主動開放自己去了解老人家,跟以前中國古代的單純孝敬父母,耳提面授的舊觀念又進一大步。

  老人節最初由社會服務聯會發起,各志願機構負責推行活動,包括專題講座,老人運動大會、舞蹈及話劇、設天才表演等。這個有意義的節日是真正屬於老人家的。 

 


返回頁首